第一百一十六章 战败_千金谋势
顶点小说 > 千金谋势 > 第一百一十六章 战败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一百一十六章 战败

  先时,李复书派了南中军和西中军两路大军支援方蒋,命其想办法尽快打个大胜仗,然后与幽台国和谈。

  只是幽台国王子旦西十分狡猾,每次都是打突袭战,方蒋根本难以抓到他的身影。

  偶尔能够截获小股敌军,打个小胜仗,却于和谈无益。

  方蒋和旦西就这样你追我赶,持续了三个月。

  战争每多持续一天,都会产生巨大的损耗。这些年来南唐战事频繁,国库空虚,这样的军费开支,无论对朝廷还是对百姓,都是巨大的压力,否则当初李复书和宰相们也不对定下和谈的应对策略。

  所以,李复书和朝廷常常督促方蒋速战速决。

  终于,在前不久,方蒋探到旦西行踪,知道旦西会亲自带人到南唐边境来抢掠,于是急急带了五万大军出城堵截。

  谁知,他们却遭到了旦西的埋伏,全军覆没。

  原来所谓的旦西亲自带人到南唐边境来抢掠,只不过是旦西引诱方蒋率领南唐大军出城的诡计罢了。

  旦西得逞以后,幽台国军心大振,乘势攻打薛州城。

  幸而朱绍带人死守城池,才没有让旦西的奸计得逞。

  朱绍八百里加急传来南部边境军情的同时,还弹劾了方蒋不听劝阻执意率军出城,导致安南军全军覆没,南中军和西中军损失惨重。

  李复书看着朱绍的来信,得知这一噩耗,怒火攻心,咬牙切齿地道:“方蒋刚愎自用,独断专行,竟然坑害朕的五万将士,朕定要他......”

  “皇上!”

  不等李复书给方蒋定罪,魏可宗急急打断他道:“此次战利之失,方蒋虽有不察之责,但深究起来,实际是我等宰臣的战略之失啊。若非我们常常催促方蒋速战速决,尽快与幽台国和谈,我想方蒋在得知旦西亲自率兵抢掠南唐边境的时候,必定会多加侦察,而不是草率出军。”

  “臣身为宰臣之首,在应对与幽台国的战事上决策失误,理应受罚,皇上若要定罪,就定臣的罪。而方蒋身为守边大将军,多年来戍守边关,保卫国家,功不可没。此次虽然战败,却身死战场,为国捐躯。皇上切不可此时将战败之责统统归咎于方蒋,寒了数万边关将士的心呐。”

  李复书道:“与幽台国的战事传来之时,你尚在病重,根本不知道这件事,又怎么能怪你?”

  魏可宗道:“臣虽然在病重,但皇上却没有卸掉臣的尚书令之职,那么臣便还是宰臣之首,自然该为这件事情负责任。而且当时臣也不是对此事毫无所知,至少宰臣们和皇上的决议臣是知道的,而且也是赞同的,所以才没有上疏反对。”

  他话音刚落,姚厚德赶紧诚惶诚恐地道:“魏相若是这么说,就是在打我的脸了。当时我作为秉笔宰臣主持政事堂的事务,应对幽台国战事的策略也是我与众位宰臣们同意签发的,若要怪罪也该怪我才是啊。”

  魏可宗之所以会这么说,是为了阻止李复书把战事失利的罪责怪到方蒋的头上,却没有影射魏可宗和其他诸位宰臣们的意思。

  见姚厚德揽罪,他赶紧道:“战事取胜后再与幽台国和谈,依当时的情形来看,确是对南唐最为有利,姚相与诸位宰臣们如此决议,并没有什么错处,此事又怎么能怪罪姚相呢?而我忝居宰相之首,却没有预料到此事的后果,皇上若要怪罪也该怪我才是。”

  姚厚德道:“魏相当时都病得不能上朝了,并不知我等决议,这件事情又怎么能怪罪姚相呢?既然是在我主持政事堂事务期间出的问题,自然也该怪我才是。”

  魏可宗和姚厚德你一句我一句,争相把罪责揽到自己的身上。

  “好了,这件事情你们谁都不怪。”

  李复书出言打断二人之间的争执,他沉吟半晌,才道:“这件事情若要怪罪,就怪我吧。当初是我与诸公商议定下的应对策略,也是我多次去旨催促方蒋速战速决。此事错在我,而不在方蒋。”

  此时南部边境兵败,又有幽台国攻城,薛州军心溃散,百姓惶惶不安,一个弄不好或许就要破城了。所以当务之急是制定应敌策略,稳定军心,保住薛州城,而并非追究谁的责任。

  而魏可宗和姚厚德在这样紧急的时刻吵来吵去,并不是他们不知轻重,而是在提醒李复书,如今南部边境战事未平,若是把战争失利的事情都归咎于方蒋,那么谁还敢去前线替他打仗呢?

  李复书刚开始有些不耐烦,后来明白了他们二人的用意,便自己揽罪上身,而不再追究方蒋的罪责了。

  追究责任的事情跳过以后,众人便开始商议应对之策。

  李复书道:“先时旦西带人四处抢掠,我们便以为他只是为了粮食才引发战争。如今看来,他之前的种种举动只不过是在迷惑我们,他的最终目的实际是为了攻城。”

  他顿了顿,继续道:“当初朕就是对幽台国太宽容了,才让他们得寸进尺,接二连三地挑衅朕的底线。这次朕绝不会再宽容他们了,就算倾整个南唐之力,也一定要把他们打得心服口服,再也不敢靠近南唐边境半步。”

  在李复书年少时的印象中,太上皇做皇帝的时候,只不过是个连政权都被神武太后夺走的傀儡皇帝。

  后来神武太后薨逝,更是因为太上皇软弱可欺,而使得朝局动荡,内忧外患。

  自那时起,到如今已经快十年了,南唐边境仍然战事不断。

  他从少年时就立志,等他长大了,一定不会向太上皇那样没出息。

  他要成为南唐最圣明的君主,带领南唐走向辉煌,名扬四海,威震四方。

  虽然后来他知道是太上皇无心朝政,神武太后才会代为执政,但他身为皇帝的雄心壮志却始终没有改变。

  不过一个小小的幽台国,竟然企图谋夺他的城池,若是他对这样的事情都隐忍不发,岂不是会被人耻笑了去?

  日后他还谈何带领南唐走向辉煌,名扬四海,威震四方?

  柳弗愠立即朗声道:“臣请旨带兵攻打幽台国,定然不辜负皇上期望,不胜不归。”

  先前幽台国不但来南唐边境抢掠,还肆意屠杀南唐百姓,他当时就主张攻打幽台国。

  只不过形势比人强,一来南唐经历外战多年,国库空虚,百姓需要休养生息,他不得不忍下这口气;二来当时大部分宰臣都主张和谈,他一个新晋上来的年轻宰相,本就资历不足,未免不敢在大势所趋之时再坚持己见。

  如今既然李复书要倾南唐之力对付幽台国,他自然要一马当先,出出这口恶气。

  柳弗愠做承平大将军多年,无论是戍卫边关,还是对敌经验都是十分丰富,他能抛却京都的安逸生活,主动请缨到地处偏远环境恶劣的薛州去带兵作战,李复书自然满意。

  他正要同意柳弗愠的请求,这时一个侍从疾步走了进来,在他耳边轻语一番。

  “朱志行来了?”

  李复书也没多想,就道:“让他进来吧。”

  朱志行为了南部边境的战事而来,抛却朱绍这次立了大功不说,朱志行曾经也是朝中三位正相之一,他对这件事情的意见,李复书也想听听。

  侍从领命而去,心知他这次来替朱志行通报是做对了。

  虽然他只是个普通的守门人,但他守的是安仁殿的门,便立即让他变得十分不普通起来。

  因为安仁殿的门可不是好守的。

  譬如,方才李复书在与宰相们议事,若非十分重要的事情,此时是绝对不能进去通传的。

  但他知道李复书与宰相们议的南部边境的战事,而朱绍又在此事中立了极大的功劳。朱志行身为朱绍的父亲,在明知李复书在与宰相们议事的情况下,仍然让他帮忙通传,还说是与南部边境的战事有关。

  朱志行有国公的爵位,又是太子少师,本就位高,又是功臣的父亲,若是他不帮朱志行通传,恐怕事后会被李复书叱责。

  若是他帮朱志行通传了,李复书纵然不喜,看在朱绍和朱志行的面子上,也不会怪罪于他。

  所以他明知此时李复书与宰相们在议十分重要的事情,却仍然帮朱志行进去通传。

  防盗章,一个小时后更新。防盗章,一个小时后更新。防盗章,一个小时后更新。

  李复书刚开始有些不耐烦,后来明白了他们二人的用意,便自己揽罪上身,而不再追究方蒋的罪责了。

  追究责任的事情跳过以后,众人便开始商议应对之策。

  李复书道:“先时旦西带人四处抢掠,我们便以为他只是为了粮食才引发战争。如今看来,他之前的种种举动只不过是在迷惑我们,他的最终目的实际是为了攻城。”

  他顿了顿,继续道:“当初朕就是对幽台国太宽容了,才让他们得寸进尺,接二连三地挑衅朕的底线。这次朕绝不会再宽容他们了,就算倾整个南唐之力,也一定要把他们打得心服口服,再也不敢靠近南唐边境半步。”

  在李复书年少时的印象中,太上皇做皇帝的时候,只不过是个连政权都被神武太后夺走的傀儡皇帝。

  后来神武太后薨逝,更是因为太上皇软弱可欺,而使得朝局动荡,内忧外患。

  自那时起,到如今已经快十年了,南唐边境仍然战事不断。

  他从少年时就立志,等他长大了,一定不会向太上皇那样没出息。

  他要成为南唐最圣明的君主,带领南唐走向辉煌,名扬四海,威震四方。

  虽然后来他知道是太上皇无心朝政,神武太后才会代为执政,但他身为皇帝的雄心壮志却始终没有改变。

  不过一个小小的幽台国,竟然企图谋夺他的城池,若是他对这样的事情都隐忍不发,岂不是会被人耻笑了去?

  日后他还谈何带领南唐走向辉煌,名扬四海,威震四方?

  柳弗愠立即朗声道:“臣请旨带兵攻打幽台国,定然不辜负皇上期望,不胜不归。”

  先前幽台国不但来南唐边境抢掠,还肆意屠杀南唐百姓,他当时就主张攻打幽台国。

  只不过形势比人强,一来南唐经历外战多年,国库空虚,百姓需要休养生息,他不得不忍下这口气;二来当时大部分宰臣都主张和谈,他一个新晋上来的年轻宰相,本就资历不足,未免不敢在大势所趋之时再坚持己见。

  如今既然李复书要倾南唐之力对付幽台国,他自然要一马当先,出出这口恶气。

  柳弗愠做承平大将军多年,无论是戍卫边关,还是对敌经验都是十分丰富,他能抛却京都的安逸生活,主动请缨到地处偏远环境恶劣的薛州去带兵作战,李复书自然满意。

  他正要同意柳弗愠的请求,这时一个侍从疾步走了进来,在他耳边轻语一番。

  “朱志行来了?”

  李复书也没多想,就道:“让他进来吧。”

  朱志行为了南部边境的战事而来,抛却朱绍这次立了大功不说,朱志行曾经也是朝中三位正相之一,他对这件事情的意见,李复书也想听听。

  侍从领命而去,心知他这次来替朱志行通报是做对了。

  虽然他只是个普通的守门人,但他守的是安仁殿的门,便立即让他变得十分不普通起来。

  因为安仁殿的门可不是好守的。

  譬如,方才李复书在与宰相们议事,若非十分重要的事情,此时是绝对不能进去通传的。

  但他知道李复书与宰相们议的南部边境的战事,而朱绍又在此事中立了极大的功劳。朱志行身为朱绍的父亲,在明知李复书在与宰相们议事的情况下,仍然让他帮忙通传,还说是与南部边境的战事有关。

  朱志行有国公的爵位,又是太子少师,本就位高,又是功臣的父亲,若是他不帮朱志行通传,恐怕事后会被李复书叱责。

  若是他帮朱志行通传了,李复书纵然不喜,看在朱绍和朱志行的面子上,也不会怪罪于他。

  所以他明知此时李复书与宰相们在议十分重要的事情,却仍然帮朱志行进去通传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ddxss.cc。顶点小说手机版:https://m.ddxss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