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28章:自立更生的两小美女_华娱之别样人生
顶点小说 > 华娱之别样人生 > 第1128章:自立更生的两小美女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128章:自立更生的两小美女

      《无双》的宣传不用孟轻舟操心,自有发哥、老万、段意洪他们奔走于各大综艺,也没人提出让孟轻舟也加入宣传,都知道他不喜欢;

      但孟轻舟能逃脱电影宣传的苦差事,却逃不了两位小美女的日常骚扰;

      热芭和古丽娜没做过制片人,拿到孟轻舟推荐的后,联系了作者,又在万重山找了两位编剧,这就开始筹备了;

      古丽娜和热芭不同,她在圈子里连二线都还算勉强,要不是几位姐姐们帮衬着,这姑娘除了一张脸,还真没啥优势;

      这次轰轰烈烈的做起了制片人,妹子雄心勃勃的要打造精品,不仅找了自己的老东家唐人,还央着老孟帮她挑演员;

      “你俩不是要自力更生嘛,凭感觉找呗,而且现在剧本还没出来,你这也太着急了吧!”

      娜提又飞去了国外,家里就他们仨,小娜萌萌的冲轻舟吐了吐舌头:“我想挑那些流量大的演员,你不是瞧不起人家吗,万一不合你意,我才不想做无用功呢!”

      孟轻舟打定主意不掺和她俩这事,就当锻炼她们的能力了;

      “按你自己的想法来,拿不准的时候你再找我,总不能以后有什么事都让我来处理,那你们还搞什么幕后。”

      原本还想给他点甜头的两软妹子,一人送了一个白眼给他;

      娱乐圈的人都知道,演戏是没有门槛的,演员哪里来的门槛,有门槛的是资源。

      记住网址

      全国1亿人可以演戏,但真正能捞到资源的可能就那么几百个。

      流量挤进演员圈,其实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互联网时代。

      互联网时代对影视资源的容纳量变大了。

      以前电视剧都是电视台放,一个台一周能放10-20集。而一部电视剧动辄几十集。

      所以一年就能放那么多。

      而视频网站同一时间可以放很多部。

      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,视频网站的播放数量和电视台是不一致的。

      也就导致了纯网播电视剧的诞生,播放量能力不能浪费啊。

      而纯网播电视剧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吸引人来看。

      你剧荒,热门剧看差不多了,打开视频网站,一大堆没听说过的电视剧扑面而来。

      你怎么选择,每个剧试几个小时吗?

      这时候流量的作用就体现了。

      流量演员的剧能吸引粉丝看,也能吸引知道流量的路人看。

      流量演员的剧粉丝会卖力宣传,吸引更多人看。

      起码你心里有印象,会更有点开的可能。

      所以其实流量演员和专业演员是两个圈子。

      两个圈子会有交叉的地方,你看到交叉的地方,觉得流量演员挤占的专业演员的空间。

      但更多的是不交叉的地方。

      你用不知名的科班演员去演剧本一般、ip一般的纯网剧,基本会赔死。

      越来越多流量进入这一领域试图分走一杯羹,证明演员这一职业的贬值已经十分严重了!

      认真起来,达到本职工作水准的演员,甭管你是主角、配角,即便是龙套,声、台、行、表等基本法还是必须要遵守吧?为什么这个行业现在大规模地生产出来一些低劣、赘余、有害的文化高熵体?原因就在于上面的基本法没有被遵守与信仰……

      所以不难看出,即使是那些简简单单满足“基本法”标准的演员,也是有一定门槛的。这无关乎于专攻什么题材影视的演员,只关乎于演员本身的硬实力够不够。

      现在这个圈层最大的问题,是把遵守“基本法”标准不严格的太多蝇营狗苟纳入进了这个圈层之内。

      如果要向着“意义之塔”的顶端方向进阶,还要具备洞察整个社会真正跳动着的脉搏的能力。需要演员不断地看遍世间百态,无论是最豪华的庭院,还是最低陋的城乡结合部。

      即便是专攻所谓“幻想题材”的演员,也应该如所有演员一样,多读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,多读读经典。

      抛开剧集质量不谈,剧集因为流量明星而引发的争议同样不少。番位之争已经司空见惯,甚至衍生出限定新词“领衔男/女主演”。

      这里的“流量明星”大致分为两类,一类是通过一部作品而走红,如杨小狐、刘思思、杨阳等85生花;

      另一类则是以偶像身份出道,而后又转型为演员的明星,包括在韩国成团后又回归的鹿含、黄子涛,以及内地开启101时代后出道的偶像等等。

      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拥有庞大而纪律严明的粉丝群体。媒体人康堤曾指出,一个人踏入粉圈,无关意愿,也无关其是否特殊,只要你拥有了流量,就必然会进入粉丝逻辑里,进而引起粉圈的争议,这是必然现象。

      流量剧越来越成为“粉丝限定”,在饭圈和路人盘中间建起一道高墙,并形成了两个风向完全不同的舆论场,而这么多年以来,能够突破这道屏障的作品少之又少。发展至今,这更像是一场明星、粉丝、剧方和平台的“合谋”:平台和剧方都需要流量明星来支撑数据,但并不成熟的剧集工业,未必有能力承载流量明星和粉丝的能量。而在流量明星只能选择拍剧的情况下,有限的选择里反而有可能给自己的人设“减分”。

      或许将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,更重要的事在于:内容为什么被“流量”绑架了?

      流量剧的喧嚣与沉默

      饭圈早就意识到艺人作品热度和口碑的重要性,一旦有新剧播出,会第一时间刷播放量、奔赴豆瓣打上五星好评。

      粉丝明白的事情,“黑子”和“对家水军”也同样明白,所以负面一星短评也随之而来,即使是没有原作问世的,也能像批评其他大ip一样在评论区说上一句“不符合原作”。

      豆瓣评分是当今国产剧最权威的评分体系,当评分受到多方冲击、平台沦为“粉黑战场”时,观众将很难在没有看剧的前提下,从豆瓣评分中大概估量出一部剧的质量——毕竟观众的时间有限,可选择的剧集太多,直接从剧集kol获得评价评价似乎又不够“全面”。

      他们在微博直接搜索剧名也得不到答案,剧名的因为相关搜索结果会被流量粉丝刷出的数据微博和好评占满。

      甚至,就算观众想要客观评价一部戏的制作和剧情,一旦剧集有流量明星参演,最终输出的内容便总是绕不开流量的演技话题。

      即使有用户想客观评价剧情,但微博等平台的讨论也会最大程度地偏离剧集本身,反而将重点放在流量明星身上。

      久而久之,部分观众出现了类似“一刀切”的选择心理,即有流量明星参演的剧,可以直接放弃。

      采用流量明星演戏的影响,不止发生剧集生产后端的营销层,在项目筹备前期和执行的过程中,流量明星们同样可能“影响全局”。

      在选角时,片方和平台因为招商、数据等现实问题,会形成重视热度、用流量演戏的恶性循环。而流量明星进组,意味着剧组需要支付高额的演员片酬,片方的制作成本和平台采购成本水涨船高增加,很容易压缩剧本等方面的支出。

      早在2017年,网络视听节目协会等行业组织就联合发表过意见,提出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%,其中主要演员不得超过总片酬的70%。

      由于剧方需要依赖流量明星的热度,那么当流量明星进组后,剧组的话语权会在一定程度上让渡给流量明星。

      “在行程编排上,比如剧组今天要转场,要拍很多,但这个流量今天可能今天到了几点就要走,要请假,或者跟男/女朋友吵架了,心情不好,就是不想拍,”艺人经纪老孟告诉毒眸,“这种时候剧组让步,把其他演员调过来拍别的戏,这种情况还是有不少的。”

      有海报设计的从业者告诉毒眸,明星方有时会直接对海报制作团队提出需求,比如磨皮、打光甚至番位要求:“可能一个画面有4、5个人,都是一样的光线、统一的氛围,他/她的要求就会让那个人在画面里特别跳脱。”

      那么,用流量演戏,还值得吗?

      对志在热度、重视播放成绩的片方来说,采用流量明星,意味着在招商和热度方面有了一定的保障。

      像新历的制片人黄蓝就说过,演员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与角色的适配度以外,还有平台播出方的要求:“电视剧网剧产品首先是商业产品,商业产品有它的商业属性。这个商业产品的热度,会直接影响广告、资金、收入等现实问题。

      当大家无法确定一个没有流量的主演,能否让这个剧获得相应价值的时候,他们都会趋利避害地选择更有影响力的,即所谓有流量的演员。”

      毒眸就观察到,某热播剧的粉丝群体,会专门关注猫眼专业版等数据平台和视频平台的热度数据,其中大粉还会号召其他粉丝切号看剧。

      粉丝们自有一套对于热度计算的经验,在她们看来,用同一个账号反复观看并不符合平台算法对于播放量计算的要求,只能切不同的小号反复播放。

      对于偶像而言,这个问题更加严峻。偶像工业在中国曾经历了超高速的发展,也因此造就了巨大的流量。《偶像练习生》《青春有你》系列制片人吴寒曾向毒眸表示,“中国用三四年的时间走过了海外七八年的路,甚至更快。”

      大规模的偶像产出,后续可供承接的渠道却少之又少,不太成熟的成团后端运营、不成体系的打歌舞台活动和尚无标准“综艺咖”的综艺环境,似乎堵死了这些偶像的所有其他通路。“选秀”这一条道路,也随着年初倒奶事件的爆发,被迫按下暂停键。

      于是,今年以来,原来以唱跳为生的爱豆们,开始愈加频繁地出现在国产剧里。和头部流量相比,他们的剧甚至不足以到“被讨论”的阶段,大多悄无声息地开播,在粉丝群体里引发一阵狂欢,再悄无声息地完结。

      在老孟看来,流量明星的发展受困,会在整个行业内部形成恶性循环。“偶像们没有太多舞台表演的机会,音乐也不再是一门好生意,爱豆们的生长环境不好,所以只能用自己那点儿仅有的流量,纷纷加入到演员的行列中,但这对于其他正统的新人演员来讲,又是一种很大的压力,在流量明星极力摆脱“流量”这个标签的时候,他们反而想要但是得不到。”

      这些“无处安放”的流量明星,只能选择剧集行业栖身,而剧集行业也坦然地敞开怀抱,接受了这些轰然涌来的巨大流量。

      原因也不难想见:流量意味着热度,而热度直接与收益挂钩,这对一部剧来说,意味着“不确定因素”的减少。

      在聚美老总金淑丽看来,剧集行业对流量明星的追逐,和对大ip的追逐类似,都是为了“控制变量”,因为“这个行业最稀缺的就是确定性”。

      一方面是偶像因为无处可去,大量涌入剧集行业,另一方面,不加挑选地全盘接收流量明星后,剧集行业在现阶段也不具备消化这巨大流量的能力。

      国内剧集行业的工业化程度还不够高,不仅不足以将流量明星完美嵌入其中,反而会产生反作用。今年初,孟轻舟就曾有观点称,“不用大咖是最好的工业化方式,大咖没有时间陪你工业化。”

      一部剧从前期剧本筹划,到定妆,再到拍摄及后期制作,目前在国内尚未形成一套完备的工业链条,流量明星对于剧集热度来说可能是“保障”,但却成为分散在各个环节中的“不定时炸弹”。

      一个很好的参照系是日韩剧。在日韩剧里,话语权更多地掌握在专业人士的手里,流量明星则被装进韩剧工业的壳子里,输出水准线以上的成绩。换言之,整个行业对流量明星的态度,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明星们交出的答卷。

      这其实是摆在剧集从业者面前的选择题:要质量,还是要流量?而当数据成为衡量一个明星价值的最高维度时,就很难做出足够好的选择。

      “国外的模式大概是,会选择更会演戏的爱豆,而不是更红的,他既不会破坏这部剧的口碑和质量,也能通过这部剧吸引到更多粉丝,对个人也是一种正向循环,但现在国内好像是反过来了,”小邱认为,“应该让更会演戏的人去演戏,而不是让更红的人去演戏。”

      回到最本质的问题,由于剧集天然具备的商品属性,因此,对所有从业者而言,不加思考地启用流量明星,实则是为了“趋利避害”,而忽视了明星与角色和作品的适配性。

      时间回到2015年前后,“大ip+流量明星”的公式被影视行业奉为财富密码,并接连产出一大批粗制滥造的ip剧。

      经过几年的调节后,行业逐渐挣脱了ip开发的乱象,从大ip编织的“爆款梦境”中清醒了过来。如今,大ip几乎已经被证伪,但在重估流量明星价值的问题上,看起来仍然路途遥远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ddxss.cc。顶点小说手机版:https://m.ddxss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